English 简体
  • >新網站登錄
  • 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創建於1907年,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也是首批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 高校。在百餘年的辦學歷程中,同濟大學始終注重“人纔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往”四大功能均衡發展,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高校前列。

    學校現有教授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860餘人,副教授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1380餘人。有全日制在校學生約35600人,其中本科生約19800人,碩士、博士研究生約15800人。另有在職攻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8800多人,各類留學生近3000人。校園佔地面積3857畝,分布於四個校區。



    歷史沿革



    1907年,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在德中各界支持下,於上海創辦了德文醫學堂,即為同濟大學的前身。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一詞最早出自《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校董們為學校取名“同濟”,意蘊和衷共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並,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3年正式定名為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當時首批經國民政府批准成立的7所國立大學之一。

    抗戰爆發,美麗的同濟校園在侵略者的轟炸中僅剩斷壁殘垣。為求“一張平靜的書桌”,學校於1937年開始內遷辦學。經過三年流離、六次搬遷,先後輾轉浙、贛、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師生們教學不輟,堅持文化抗戰。1946年回遷上海以後,同濟大學發展成為以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海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同濟大學原有的醫學、理學、文、法、測繪、造船等優勢學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體搬遷內地,為新中國高等教育布局調整作出了貢獻。同時全國10多所大學的土木建築相關學科匯聚同濟,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

    改革開放以後,同濟大學再次站到了引領時代發展潮流的前沿。1979年,時任校長李國豪率先提出“兩個轉變”的辦學方針——恢復與德國的傳統聯系、建設多科型大學,得到鄧小平、方毅等中央領導同志的大力支持。經過十多年努力,同濟大學恢復和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

    1995年11月,同濟大學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2002年6月,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簽約重點共建同濟大學。期間,1996年9月,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並入同濟。2000年4月,同濟大學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並,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2003年11月,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管理。

    2007年5月,同濟大學隆重慶祝建校100周年。學校在進一步梳理歷史文脈、凝練精神積淀基礎上,提出了“百年同濟,大學對社會的承諾”的校慶主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

    100多年來,同濟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近30萬高素質建設者和接班人,造就了一大批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和工程技術人纔。校友中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的超過100人,貝時璋、李國豪、裘法祖、吳孟超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學科設置



    目前,同濟大學已基本構建起了“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知名高水平大學”的整體框架,學科設置涵蓋工學、理學、管理學、醫學、經濟學、文學、法學、哲學、教育學等9大門類。

    學校設有建築與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經濟與管理、電子與信息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醫學、口腔醫學、理學、交通運輸、汽車、海洋與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與技術、航空航天與力學、外國語、人文、法學、馬克思主義、政治與國際關系、傳播與藝術、設計創意、軟件、電影、中德、中德工程、中法工程和管理、中意、職教等29個學院。建有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知識產權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高等技術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女子學院、出國培訓學院等辦學機構。有6家附屬醫院和3所附屬中學。

    同濟大學現有本科招生專業74個(其中23個為國家級特色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5個,有博士學位授權的一級學科點28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點144個,博士後流動站1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6個,有碩士學位授權的一級學科點52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26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工程碩士授權點26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擁有3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其中14個涵蓋在3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3個國家培育重點學科,19個上海市重點學科。



    人纔培養



    秉持“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辦學方針,同濟大學始終把培養拔尖創新人纔作為崇高使命和責任,確立了“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人纔培養模式,孕育形成了“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校訓和以“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為核心的同濟精神。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同濟大學始終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重”,努力使每一位進到同濟的學生,經過大學階段的學習、熏陶以後,具有鮮明的“同濟特色”,即具有“工程基礎、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國際視野”四個方面的綜合特質。

    學校強調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注重團隊協作精神與踏實勤奮作風的培育,畢業生歷來廣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率長期居於國內高校前列。

    2010年,作為國內首批試點高校,同濟大學開始實施“卓越人纔”培養計劃,積極致力於“卓越工程師”、“卓越醫師”、“卓越律師”等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擔任“中歐工程教育平臺”中方秘書處,並作為主要單位發起成立了“卓越人纔培養合作高校”聯盟。



    科學研究



    同濟大學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1人;入選中組部“千人計劃”16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8人、講座教授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國家百千萬人纔工程入選者19人;4人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4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

    學校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2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國內首個“汽車整車風洞”、世界規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動實驗中心”、國內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綜合試驗平臺”、“海底觀測研究實驗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臺。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大科研專項、重大工程,取得了大跨度橋梁關鍵技術、燃料電池轎車研發、耦合式城市污水處理、城市交通智能誘導、國產化智能溫室、結構抗震防災技術、軟土盾構隧道設計等一大批標志性科研成果。

    近年來,同濟大學先後有10位教授擔任“973計劃”項目(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主持完成的29個項目獲得國家級獎勵。《大跨、高墩橋梁抗震設計關鍵技術》榮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核細胞電生理學研究》和《特大橋梁顫振和抖振精細化理論》分獲2005、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社會服務



    同濟大學長期注重發揮優勢學科和基礎研究的溢出效應,不斷拓展社會服務的方式方法,為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北京奥運會場館建設,留下了深深的“同濟印跡”。汶川地震抗震救災與災後重建,廣大師生深度參與,承擔了都江堰重建規劃和北川地震博物館策劃、設計等任務。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申辦、籌備到舉辦,同濟師生更是譜寫了“大學,為世博添光彩”的輝煌篇章,既是參與世博會有關工作最早的高校,也是參與程度最深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高校。僅在世博籌備過程中,同濟大學就有2800多名師生參與其中,承擔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專項等研究課題170多項,完成各類規劃、設計任務90多項,並承擔了世博主題演繹總策劃、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世博總體項目管理總負責等8個方面的總負責重任。

    學校積極探索學科發展新途徑,發揮大學知識創新和基礎研究的溢出效應。2005年開始,同濟大學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動建設“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產值從最初的不足30億元發展到2010年的150多億元,開創了“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校地合作的典范。



    國際交流



    同濟大學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在對德為主的合作基礎上,發展為以對歐洲合作為中心的戰略布局,拓展北美、輻射亞非,建立起有特色、全方位、主動型、高水平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體系框架,形成了具有同濟特色的國際化模式。

    學校先後建立了中德學院、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中德工程學院、中意學院、中芬中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和研究中心(上海)等7大國際合作平臺。

    與此同時,學校不斷拓展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與國(境)外著名高校、知名企業的合作,目前已與200多所海外高校簽訂合作協議,與眾多國際著名企業共建了研究中心。

    為將“卓越人纔培養”探索不斷推向深入,學校正積極推進中外合作培養計劃的實施,包括兩個層次:一是面向國際,實施“三個600”培養計劃,在每年進校的學生當中,有600人獲得中外雙學位、600人獲得國外高校的學分、600人具有海外學習的經歷;二是面向港澳臺地區,相應實施“三個300”培養計劃。


    www.tongji.edu.cn - 725 - TongDa

    愛拓奇 italki www.italki.com
    實用日常英語 你的海外生活通行證。與母語外教在線暢聊,玩轉日常口語。 新用戶優惠代碼「italkigo」限時滿$10送$5。 italki(愛拓奇)是國際性的外語學習網站。網站由語言學習社區和語言交易平台...
    仁心中醫館 www.kindlytcm.com
    仁心中醫館主要提供網上中醫就診服務,旨在爲那些因當地沒有中醫服務或當地醫療技術有限,或爲了保護隱私不想在當地就醫等原因無法解除病痛和調理身體的患者提供遠程視頻就診服務。仁心中醫館的宗旨是免費咨詢,一人一方,徹底...
    瑞幸咖啡 www.luckincoffee.com
    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 是一家領先的新型咖啡零售公司。瑞幸咖啡率先采用新技術驅動的零售模式,旨在爲顧客提供物美價廉、方便快捷的高品質咖啡和産品。 瑞幸咖啡的咖啡豆直接來自頂級咖啡産區,並連續五...
    中國聯合航空 www.flycua.com
    中國聯合航空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聯合航空”)總部位于北京,現爲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航”)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中國聯合航空成立于1986年12月26日,原隸屬于空軍領導;2004年10月,經股權轉...

      1 / 3  後一頁 »

    中國大陸新聞

    Top Ad
    nbys.tv